联系电话:
13581588593
磨削烧伤存在多维度检测标准,不同行业和工艺会根据材料特性、零部件功能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行业判定指标,无法建立统一的标准。
一、外观与微观判定标准
表面变色观察:烧伤表面因氧化会呈现黄色、褐色甚至蓝黑色,颜色深度与烧伤严重程度正相关。
微观纹理异常:金相显微镜下观察,烧伤区微观纹理紊乱变形,若裂纹长度>0.05mm或宽度>0.005mm可判定烧伤。
二、硬度检测标准
表面硬度降幅:
轻微烧伤:硬度降低5%-10%
中度烧伤:降低10%-20%
严重烧伤:降低超20%(如曲轴硬度<HRC45即属严重烧伤)。
硬度梯度突变:表面0.05-0.2mm深度内硬度骤降≥HRC5(如车轴在0.1mm深度下降HRC5判定烧伤)。
三、金相组织分析标准
异常组织占比(以中碳钢为例):
轻微烧伤:异常组织占5%-15%
中度烧伤:15%-30%
严重烧伤:>30%。
组织转变特征:烧伤区出现回火马氏体、托氏体等异常相变。
四、残余应力阈值
残余拉应力>150MPa时结合金相可判定烧伤,航空航天件>200MPa即属严重烧伤。
五、无损检测标准
磁弹法(BN法):通过巴克豪森噪声信号量化烧伤程度,灵敏度高且无损。
酸蚀法:传统方法,依酸蚀后颜色分级,但属破坏性检测。
行业应用差异
齿轮领域:需结合酸蚀法与磁弹法双重验证。
轴承套圈:按烧伤深度分级(浅<0.05mm,深>0.01mm)。
航空航天:残余应力标准严苛,需配合显微组织分析。
注意:实际检测需综合2种以上方法,不同工件标准侧重不同,如汽车发动机曲轴以硬度突变为核心指标,而齿轮件侧重组织转变与酸蚀响应。
地址:北京市门头沟区上园路甲10号院 洪源智能工坊807室 座机:010-88820040-8002 邮箱:volwin@volwin.cn